布賴恩·戴維·約瑟夫森  (Brian David Josephson)

NOBEL EXPERT MEDICAL TEAM

諾貝爾專家醫療團隊

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

布賴恩·戴維·約瑟夫森教授,1940年出生於英國威爾士,1964年獲得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現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名譽教授。 約瑟夫森教授專註於物理學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超導、量子力學領域以及量子隧道效應的研究方面,是該領域研究的世界級權威學者。因為成功預言了電子能通過兩塊超導體之間薄絕緣層的量子隧道效應(即:約瑟夫森效應),約瑟夫森教授被授予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I  教育經歷

1964年,獲得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0年,獲得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學士學位;

II  職位成就

1974年至2007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教授;
1967年至1973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研究部副主任;
1965年至1966年,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1962年至1969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三壹學院初級研究員;

III  榮譽獎項

1982年,榮獲“法拉第獎章”;
1973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榮獲“埃利奧特克雷森獎章”;
1972年,榮獲倫敦皇家學會“休斯獎”;
1970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IV  研究領域

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超导、量子力学领域以及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

约瑟夫森教授专注于超导、量子力学领域以及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1962年约瑟夫森还是研究生时,他想计算在二种超导材料所组成的结处,电流通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结果,他发现二种材料没有任何电压降时,隧道结仍有电流流过。他还提议,这种现象会受到磁场的影响。不久,他的预言得到证实。由于他理论预言,人们用二种超导材料,中间用一绝缘材料隔开,而做成出名的约瑟夫森结。这种结在许多固体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1980年IBM研究者在实验的计算机开关结构中,用约瑟夫森结可使开关速度比用普通的硅片所作的快10-100倍,使数据处理能力有巨大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到预言的约瑟夫森效应的科学和技术意义。为此,约瑟夫森于1973年分获诺贝尔物理奖。具有很高声誉的诺贝尔奖分给教授以下职位的人,这是很少有的情况,因为约瑟夫森1973年还是一位高级讲师(Reader)。除了在物理学领域有突出的贡献外,约瑟夫森的还对精神—物质统一计划感兴趣,他认为,量子力学不是自然的完全图像。甚至物理中的补充概念都可用到生物的研究中。

羅夫 · 辛克納吉Rolf  m.Zinkernagel)

199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 世界頂級免疫學科學家

羅夫·辛克納吉(Rolf  m.Zinkernagel),1944年出生於瑞士,澳洲勛章獲得者,蘇黎世大學實驗免疫學教授、實驗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因發現免疫系統如何識別病毒感染細胞而和澳大利亞學者彼得·杜赫提共同獲得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夫·辛克納吉教授先後畢業於瑞士巴塞爾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曾任巴塞爾大學解剖研究所電子顯微鏡學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瑞士洛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約翰柯廷醫學研究學院微生物學部訪問學者、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研究基金會免疫病理學部教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病理學部助理副教授等職,在相關專業領域皆有卓越成就和傑出貢獻,多次被美國紐約癌癥研究中心、瑞士日內瓦路易•讓泰基金會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授予重要獎項,包括保羅•埃爾利希獎、佳德納基金會國際獎、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等。

 

乔治 · 斯穆特(Geprge Fotzgerald Smoot)

世界傑出發明家 · 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愛因斯坦獎獲得者 · “宇宙胚胎學之父”·  喬治·斯穆特教授 ·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喬治·斯穆特,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被譽為“宇宙胚胎學之父”。

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分享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被認為是宇宙誕生於大爆炸的有力證據。借助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馬瑟和斯穆特領導的1000多人研究團隊首次完成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太空觀測研究;對COBE衛星測量結果分析計算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黑體輻射非常吻合,從而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進壹步支持。另外,馬瑟和斯穆特等還借助COBE衛星的測量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不同方向上溫度有著極其微小的差異,也就是說存在所謂的各向異性。這種微小差異揭示了宇宙中的物質如何積聚成恒星和星系。據諾貝爾獎委員會記載:“該 COBE 計劃堪稱宇宙學步入精確科學的壹個起點”。

物理學作為壹個基礎學科,在醫學、生命科學與機械電機等領域皆扮演著重要角色。斯穆特博士憑借著其對於物理學以及各種高端儀器的研究與了解,致力於將物理高端技術整合於健康與醫療器械產品中,為增進人類健康、免受環境汙染所苦盡壹份心力。喬治·斯穆特教授目前活躍於從事生物醫學電子信息技術開發,大健康,大數據領域以及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開發以及其他先端醫學生物技術的開發,生物醫學診斷儀器的開發,包括壹些遠程醫療診斷和設備。其中壹些醫療產品被美國宇航局NASA采用,應用於美國宇航局的太空醫療計劃。其中,人工智能醫學技術和遠程心電監測技術被美國政府列為國家優先發展項目。同時,被美國總統聘為科學顧問。喬治·斯穆特教授對於細胞振動頻率,細胞傳感器,光譜細胞生物調頻,弱磁細胞震動與睡眠調節,腦癡呆光譜預防,聲光色與人體調節及抗衰老等的相關問題均具有高創新性研究,是目前掌握了大健康產業先進領域技術.

Ⅰ 教育經歷

1970年, 獲麻省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
1966年, 獲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和物理雙學士學位;

Ⅱ  職業成就

美國科學研究協會會員;
美國物理協會、美國天文學協會會員;
2014年,國家發明家學會特許會員;
2006年至今,拉烏爾瓦倫堡國際基金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04年至今, 任巴黎-索邦大學教授 ;   
2012-2013年,任薩斯喀徹溫省提名計劃總監、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教授;
2011年至今,任巴黎宇宙物理學中心總監;
2010年至今,任巴黎狄德羅大學和APC實驗室物理學教授;
2009-2014年,任早期宇宙研究所顧問、韓國女子梨花大學教授;
2007年至今,任伯克利宇宙物理學中心創會理事;
2000年至今,任SNAP任務小組(現為DESI小組)成員;
1996年至今,任空間科學實驗室咨詢委員會委員;
1994年至今,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1993年至今,任普朗克項目小組成員;
1974年至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物理學家;
1971年至今,任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顧問;

 

Ⅲ  榮譽獎項

2009年,獲奧斯特獎;
2006年,與約翰·馬瑟因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格魯伯獎;
2003年,獲愛因斯坦獎章;
2002-2003年,獲弗朗索瓦法蘭西學院獎章;
1995年3月,獲勞倫斯獎;
1994年6月,獲美國學術成就學會金盤獎;
1993年5月,獲克爾比獎、重力研究基金論文首獎;
1993年4月,獲航空航天技術、ARCS傑出科學家獎;
1992年11月,獲科普獎;
1991年5月,獲美國宇航局NASA傑出科學成就獎;

爱德华 · 莫索尔Edvard Moser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 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

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 )1962年出生於挪威,現為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科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莫澤和他的妻子邁-布裏特·莫澤在過去數十年中領導了壹系列腦機理的前沿研究。2013年獲霍維茨獎。2014年10月9日,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Ⅰ 教育經歷

1995年,獲奧斯陸大學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
1995-1997年,於愛丁堡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完成博士後研究;

Ⅱ  職業成就

1996年,擔任挪威科技大學生物心理學副教授;
1998年,擔任挪威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現擔任特隆赫姆系統神經科學科維理研究所主任;

Ⅲ  榮譽獎項

1999年,获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200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生学院颁发的第二十八年度W·奥尔登斯宾塞奖;

2006年,获第十届莉莲贝当古生命科学奖;

2008年,获第三十届Eric K. FernströM北欧大奖;

2011年,获Louis-Jeantet 医学奖;

2011年,获安德斯年奖;

2012年,获Perl UNC神经科学奖;

2013年,获霍维茨奖;

2014年,获拉什利奖;

2014年,获Körber欧洲科学奖;

201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V  研究領域

2005年,梅·布萊特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發現大腦定位機制的另外壹項關鍵組成部分。他們識別出另外壹種神經細胞,他們將其稱之為“網格細胞”,這些細胞產生壹種坐標體系,從而讓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成為可能。他們隨後進行的研究揭示了位置細胞以及網格細胞是如何讓定位與導航成為可能的。
除了重大理論意義以外,他們的發現對於神經藥學、尤以阿茲海默綜合癥(即老年癡呆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該病初期,大腦定位部件會頻遭破壞,而該發現有助於了解病情初期造成空間記憶喪失的基本原理。同時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預防幹預研究均產生重大影響

FOREIGN MEDICAL TEAM

國外醫療團隊

Professor Dr. med. George D. Birkmayer, MD., PhD.

美國營養學院院士

George Birkmayer醫學博士、化學博士、教授1941年出生於維也納,1969年在維也納大學進修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73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細胞生物學授課教授資格,1979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82年開始就職於奧地利格拉茨大學醫學化學教授,1988年開始就職於慕尼黑大學細胞生物學副教授。他是150多種科學出版物的作者,紐約、舊金山、北京、廣州和西安(中國)等地大學的客座教授,紐約國際腫瘤標誌物腫瘤學會(IATMO)主席,新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營養學院院士。NADH(輔酶-1)治療效果的發現者。1999年,他被邀請參加美國醫學促進學會年度Denham Harman講座。自2010年起擔任國際靶向治療學會名譽主席。他在腫瘤學、神經病學和抗衰老醫學研究方面進行過多次全球性的講座,研究成果獲得多國贊譽,他是多個行業的資深權威,但最令人敬佩的是,現如今他依然孜孜不倦在學習和成就學術領域的高峰。

卡爾 · 喬治 · 泰勒醫學博士(Dr. med. Karl Georg Theurer),德國VitOrgan醫藥集團創始人之壹,畢業於德國波恩大學外科醫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免疫療法和器官移植免疫學。他擅長維拓蒽靶向細胞分子療法和維拓蒽自然免疫療法。2007年8月,卡爾 · 喬治 · 泰勒醫學博士(Dr. med. Karl Georg Theurer)被評選為德國藥監局評審專家。

Dr. med. Karl Georg Theurer

博士,德國藥監局評審專家

David Contreras博士是VitOrgan靶向細胞分子療法在南美和中美洲國家最知名的醫學專家之壹。他是再生治療和生物治療領域的知名領導者。David Contreras博士在哥倫比亞El Bosque大學獲得了人類毒理學學位,曾在哥倫比亞陸軍和多國和平部隊的醫院,哥倫比亞波哥大Nueva Granada軍事大學、海軍醫院具工作。2000年獲得生物療法博士學位,並與VitOrgan集團副總裁兼科學主任Dieter Ortmeyer博士合作,他通過VitOrgan療法開發了關於疾病管理的臨床案例研究,在退行性、風濕性和兒科疾病以及癌癥的治療取得豐富經驗。目前Contreras博士是Vitorgan在南美洲的首席執行官。他治療來自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墨西哥和美國等國家的數千名患者,並成為這些國家靶向細胞分子療法計劃的領導者。

Dr. David Contreras

VitOrgan靶向細胞分子療法權威專家

匈牙利外科專家、創傷外科專家、骨外科和整形外科專家,FEMERAID國際醫學研究部主任,醫學和衛生保健委員會秘書長。他和HORVÁTH István教授壹起在過去的十年中幫助了超過40000人恢復健康,他發明了“膽固醇抗原化”並率先創立了CitonormPlus療法。

Dr. PAPP Lehel György

FEMERAID國際醫學研究部主任

德國醫學博士Gerrit Sommer先生於1990年–1996年就讀於Erlangen大學醫學專業(FAU Erlangen / UTMB Galveston Texas),在慕尼黑烏爾姆大學奧林匹克中心Universität Ulm – TUM München開設自己的臨床診所,治療方向為運動醫學- 脊椎指壓療法- 自然療法- 針灸療法- 全科醫生,並有著豐富的國家運動隊隨隊出行隊醫經驗:參加過2006年在意大利都靈舉行的奧運會,201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奧運會,2014年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奧運會以及2002年-2016年壹直在足球世界杯從事隊醫,2014年德國世界杯冠軍隊隊醫。

Dr. med. Gerrit Sommer

奥运会保健专家

开设自己的美学和自然疗法诊所30多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自然疗法医师、量子疗法医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化妆师。“在30多年的独立替代实践者和美学家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各种服务,并始终如一地丰富了符合最新科学标准的高效概念。提供的治疗方法的目的是永久保持患者的自然性和个人魅力。专注于完全无副作用的产品!只有这些高品质的产品才能保证自然年轻的外观,而不会改变面部表情。”

Helga Bergmann

Vitorgan面部美容专家

自1996年開始成為自然療法醫師,有自己的獨立診所。
- 開展 Samuel Hahneman自然療法
- Klinghardt心理運動學
- Dorn-Breuß溫和脊柱治療技術
- 經絡教學
- 透明質酸療法
- 瑜伽教育
- 是使用VitOrgan靶向細胞分子療法治療關節炎和過敏癥的首席專家

Angela Reicherdt

VitOrgan靶向細胞分子療法專家

从医30多年来,她是SPERLINGSMIR®品牌的创始人。SPERLINGSMIR®品牌集中了Jutta Sperling女士的治疗和思想理念:有条不紊 - 鼓励和调节、中医疗法、物理疗法、自然疗法、经验医学、积极心理学、催眠疗法、心理康复、神经生物学,她将个体和系统有效结合。SPERLINGSMIR®品牌的解决方案可用于辅助治疗、心理辅导以及个性发展。

Jutta Sperling

SPERLINGSMIR®品牌的創始人

從事自然療法25年,在抗衰老領域擁有近20年的經驗。多年擔任Q-Med(Restylane)的講師和培訓師,以及VitOgan醫藥集團培訓學院講師,通過德國Teoxane認證,瑞士Medic Service認證。在vitorgan皺紋註射和皮膚再生方面培訓了許多同行醫師。他經常被邀請在各種會議上發表關於皮膚再生的講話,他以豐富的經驗和生動的例子使大眾信服。20多年長期的培訓師經驗使他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Klaus Wendel

自然療法專家

DOMESTIC MEDICAL EXPERT

國內醫學專家

曾任珠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致力於腫瘤靶向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亞洲首先引進氬氦刀靶向腫瘤治療新技術,設計和指導了世界第壹例CT引導經皮氬氦刀靶向治療肝癌,經皮氬氦刀靶向治療肺癌和立體定向氬氦刀靶向治療腦腫瘤手術,被稱為“中國氬氦刀之父”
受聘奧地利維也納大學Birkmayer研究所和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曾任全軍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靶向治療學會(IABT)副主席,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靶向治療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國際腫瘤標誌學會科學顧問,中國抗癌協會微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細胞生物學會主席,中華冷凍治療學會主任委員,中華腫瘤學會常務理事等職,現任中國醫促會分子保健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腫瘤靶向幹預與防控學會理事長,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防控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廣東省靶向腫瘤幹預與防控研究院院長
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廣東省重大課題項8項,參加國家863課題的研究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和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發明專利3項,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了世界第壹部氬氦靶向治療技術等4部專著

張積仁

腫瘤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紐約大學Rusk康復醫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學者
擔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壹醫院康復科主任期間,與香港理工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美國紐約大學、Rush大學、南德克薩斯州大學和印第安納州大學建立教學合作關系,為康復醫學教育的規範化和國際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負責衛生部首批康復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示範基地;廣東省教育廳財政廳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專項重點專業項目;教育廳聯合研究生培養示範基地;人社廳博士後創新基地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完成國家科技支撐分課題2項,完成國家級和省級課題2項。負責建立了康復醫學科實驗室,如運動重建實驗室、語音認知神經生理實驗室、物理治療臨床技能實驗室等。
主編康復醫學專著2部,副主編2部,參編多部教材,其中如主編《臨床康復醫學(上下冊)》,主編《社區康復適宜技術圖譜》及《實用康復治療技術》等
擅長於神經系統疾病康復,如腦血管病及腦外傷、腦癱、脊髓損傷、神經損傷等;骨關節矯形康復,如脊柱側凸、膝關節內外翻、扁平足、馬蹄內翻足、骨關節炎等。

黃東鋒

康复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廣東省骨質疏松委員會主任委員、老年病學會主任委員、專家委員會顧問
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並深造於全軍內分泌專修班、全軍醫院管理班等高級研討班,曾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醫教部主任、副院長、第壹軍醫大學訓練部部長等職
多次在前蘇聯、美國、日本和香港等地著名大學和醫院交流,對於醫療健康行業的專業知識和管理均具有深廣的國際視野。擅長內分泌疾病、骨質疏松癥、老年病的診療和保健
參編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張紅喜

主任醫師、教授、專家委員會首席顧問

南方醫科大學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物芯片重點實驗室主任,在國內率先組建基因芯片實驗室,開展基因芯片的創新性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院NIH福格地國際獎勵基金、楊振寧博士後基金獲得者
先後承擔國家、軍隊、省市重大攻關課題共12項,獲得了7項專利,其中5項國家發明專利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發明了壹種分離顯示新基因和發現基因新功能的全新技術
國家教育部首批優秀骨幹教師,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
廣東省巾幗科技創新帶頭人、廣東省自主創新十大女傑、首屆廣州市優秀傑出留學歸國人員

馬文麗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海南分會泌尿專業委員會常委、海南省人類生殖工程專家評審組成員,海南省醫院管理學會病案與信息委員會委員,《海南醫學》雜誌編委。發表科研論文十多篇,有5項科研成果和新技術獲省市科技進步獎。1982年畢業於青海醫學院;1988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泌尿外科專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8月至1994年10月,作為國家教委派出的訪問學者,留學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醫學院泌尿外科,重點從事前列腺腫瘤、前列腺增生的研究,同時接受腔內泌尿外科新技術的再培訓。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選拔為由吳階平院士倡導的,郭應祿院士主辦的中國泌尿外科人才工程首屆培訓班6名學員之壹,參加了在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的高級培訓。1996年從青海醫學院附屬醫院作為優秀拔尖人才引進調入來海口市人民醫院後,專業技術不斷創新。率先在海南開展了接觸/非接觸激光聯合前列腺增生切除術、磁共振尿路造影診斷尿路梗阻、後腹膜間隙入路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及鈦釘腎下垂固定術、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腹腔鏡腎切除等具有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技術。 2012年獲海南省“創人民滿意醫院”優秀院長、同年五月獲全國五壹勞動獎章。

白誌明

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著名生物醫學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基因研究所特聘教授
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委員,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理事,旅美科學家協會榮譽理事,廣州留學人員商會會長、美國國際福格地獎學金獲得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訪問學者
1991年協助廣州軍區總院建立臨床實驗研究中心; 1993年提出“細胞模型新假說”以及“細胞語言學、生物病毒與計算機病毒、中藥作用機制、消化道基因治療、經絡功能基礎、思維機制以及知識的人工輸入,1994年獲美國國際福格地獎學金,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在美國期間,提出並證明壹種“體外基因克隆”全新技術,為基因芯片和基因制藥提供有效新途徑。 1998年回國建立廣州軍區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所,2004年開始從事基因抗衰老以及個性化健康管理,目前旅美從事精準醫學和智能健康管理的研究
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NIH國際合作項目基金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 已發表學術論文130篇,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壹等獎兩項,二等獎、三等獎三項

鄭文嶺

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帶頭人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免疫吸附學術委員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濕免疫專家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風濕病重點專科項目負責人,廣東省“211工程”/高水平大學建設風濕項目負責人,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痛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中西醫結合/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骨質疏松學分會常委等。
擅 長:中西醫結合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硬皮病等),疑難雜病診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面上4項、海外合作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課題20余項,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壹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ARD中文版》、《中國骨質疏松雜誌》、《風濕病與關節炎》等雜誌編委。出版專著21部,以第壹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0余篇(SCI -11篇)

李娟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心血管疾病基礎和臨床實踐中成就突出,對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內科疑難急癥的診斷、治療有深厚造詣,尤其在冠心病復雜病變介入診治(如分叉病變、左主幹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率領全科在國內較早開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的綠色通道,因“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註治療”獲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近十年來開展了逆行導絲技術治療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使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手術成功率大大提高,對我國特別是華南地區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技術的提高與推廣普及做出突出貢獻
現任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廣東省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胸痛中心 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省介入心臟病學會常委,廣東省介入心臟病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介入心臟病雜誌編委,嶺南心血管病雜誌編委及其他多家雜誌編委。

劉映峰

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擅长胃癌、大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治外科基本功过硬,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中华外科学会外科危重病与抗感染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南方医院优秀中青年人才库成员,中国科技期刊评审专家。率先在国内开展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在外科危重病、肠源性感染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研成果获

1、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3、南方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吴承堂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骨科學博士,美國Kansas University和Maryland University雙博士後
擅長於骨關節疾病的診療,基礎理論紮實,手術技術嫻熟,對骨科新技術、新療法有深刻認識和研究。
美國紐約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和德州Baylor醫學院雙fellow,Texas University和Southwestern醫學中心訪問教授
曾任職紐約HSS和德州醫學中心
兼任應用國家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廣東省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主持包括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省級以上課題12項,參編中英文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並獲2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趙亮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廣東省武警醫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女醫師協會整形美容專家委員會委員
醫學護膚品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在第壹軍醫大學攻讀整形美容專業博士,並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於將醫學和美學有機結合美容護膚,擅長於面部年輕化綜合治療技術、幹細胞抗衰老療法、微創註射整形、激光美容、水光註射技術、全身各部位各類美容整形手術

朱茗

整形美容科博士、主治醫師